先声药业上市两日跌两成,高瓴浮亏近8000万,都怪蚂蚁金服?
“这是蚂蚁金服的抽血效应。”先声药业港股上市首日收盘后,有观点这么认为。
10月28日,先声药业在香港上市的第二天尾盘勉强翻红。上市首日先声股价就以大跌19.1%开盘,全天一直都在低位运行,收于10.98元,比发行价13.7港元下跌了2.72港元,上市首日即告破发。今天,先声药业股价涨了2分钱到11港元。
两天下来,先声药业每股跌了2.7元。作为基石投资者高调入股的高瓴浮亏7630万港币。
先声药业从纽交所退市7年后回归资本市场的首秀,重新亮相没有一鸣惊人。
上市之前,先声药业四处造势,最终获得了589.47倍的超额认购,同时引入包括高瓴在内的7家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基石配售额占到发行股份的43.81%。这样稳妥的安排依然没能阻挡先声药业破发。
都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可真的要是重来一次,结果一定会好吗?
以13.7港元的发行价计算,投入5000万美元进行基石投资的高瓴目前浮亏7630万港元。先声药业的基石投资锁定期为6个月,高瓴想撤出也得到明年4月份。时间是不是张磊的朋友,还真不好说。
10月27日正好是蚂蚁金服在港交所招股的首日,把破发怪在它头上似乎无可挑剔。
有个小笑话说的是蚂蚁躺在地上伸出一条腿,有人问它想干嘛,蚂蚁说:“一会儿大象过来,我要绊他一个跟头。”
到底是“蚂蚁”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还是先声药业自己打了个踉跄?
先声的疲软早有征兆,上市前一夜,先声药业的暗盘交易就已经大跌了15%。
暗盘是港股的特色之一,是一些大型券商自行搭建的内部报价撮合系统,一般是新股上市前一天的16:15到18:30分。暗盘交易的涨跌一般对第二天新股的上市价有所影响。
超额认购约590倍,而且是当下热门的生物医药概念,却依然被投资人看空。先声药业算是创下了医药股破发的记录,自身的底色是市场用脚投票的原因之一。
2007年,先声药业成功登录纽交所,成为国内第一个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药企业,上市之初市值达到10亿美元。但没多久,随着内外部的多重原因,公司业绩和估值都遭遇下滑。2013年,先声药业宣布私有化,退市时估值只有5亿美元。
“中国医药企业就不该去美国上市!”这是当时化药协会原副会长陈统辉的观点。这代表了中国那一代制药人的态度:中国的药企和医药市场,美国人是看不懂的。
当时国内药企还处于“销售为王”的时代,先声药业已经属于“另类”,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左右,殊为不易。但先声在新药研发的思路、投入和速度依然无法和世界制药巨头相提并论,尤其是2010年遭遇江苏延申狂犬疫苗事件,估值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先声药业董事长倒是对“长生生物”一脉的疫苗企业情有独钟,收购延申买了个“雷”之后,今年4月,他再次出手,通过拍卖收购了长生生物旗下北京一家疫苗企业的股权。
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医药行业与国际越来越接轨,一些品种甚至实现了全球首创。以当下的格局去看待一个十几年前的“创新药企”,自然就没那么光鲜了。而且,从美国退市后的7年,先声药业并没能拿出太好的品种。
2013年10月,退市后的先声药业从深陷行贿丑闻的葛兰素史克公司挖来了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臧敬五,出任首席科学家。随后先声宣布创立“百家汇创业基金”,建立创新基地孵化一批生物制药企业。
不过很快,臧敬五就从先声撤出,并加入了百家汇所投的一家叫做“三境生物”的企业。经过几年折腾,臧敬五将三境生物重组为天境生物,于今年1月在美国上市。
运作了7年的百家汇项目除了为先声获得一定投资收益外,没能为先声带来新药上的突破。招股说明书上,先声虽然将百家汇项目中几家生物医药企业并入了上市公司版图,但公司最近的一款已上市创新药物还是2012年获批的艾得辛。
顺便提一下,艾得辛的上市发布会,请的主持人是红极一时的芮成钢,出场费不菲。
左一为芮成钢,左二为任晋生
先声目前的主力新药依然还是恩度和艾得辛,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仿制药。
从公司创新药物的研发管线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在研品种均在临床前阶段,仅有少数品种进入I期临床。反倒是几款仿制药的进度更快,贝伐珠单抗、苯达莫西汀等均进入III期临床或提交注册申请阶段。
先声药业在研管线
在可看到的未来,先声的仿制药业务依然会是销售的主力,这正是市场担忧的点。
“仿制药价格回归”是这几年业界对行业变化所做的比较客气的总结。事实上,以国家医保局为主的监管部门从各个角度压缩仿制药的利润,以挤压价格水分,减少医药腐败空间。这已经成了大趋势,无可更改。
2019年恒瑞就宣布退出大量仿制药的研发工作,将重心放在创新药物上,被认为代表了行业趋势。至少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上,除了个别生物类似物依然受追捧以外,仿制药已经是明日黄花。
价格谈判的阴影同样笼罩着先声药业的创新药物。当家品种恩度就因为今年纳入医保价格谈判,价格腰斩,从以往1000元上下直接砍到490元,虽然销量增长,但其销售额下滑接近20%。
公司现有品种中,在过去12个月实现销售正增长得只有“艾得辛”和“英太青”两个,这是件很尴尬的事情。
比先声药业更尴尬的要数“陪跑”多年的几家机构。
联想的弘毅资本是先声2005年天使轮时就入场的机构。这也是弘毅资本首次投资医药健康领域,出资2.1亿元,占股31%。在先声纽交所上市首日,弘毅抛售10%的股份,套现3300万美元收回成本。
弘毅此后没有完全撤出,直到2013年先声退市、市值腰斩,弘毅资本一直不离不弃,并出资助其私有化。退出时,弘毅牵头的资本占先声药业25%的股份。目前,弘毅系资本控制的“尚嘉有限”共持有1.15亿股先声药业。复星则是在先声私有化时入场帮忙的,目前拥有4300万股。
内容来源: 拇指医药
由于先声药业主体在境外,能否上A股科创板尚不明确,几家机构想要回国内来割韭菜,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至于高瓴、深创投、南京江北产业投资集团等基石投资者,半年后取得收益或许不算太难。但是半年来,港股新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股价表现喜忧参半,开拓药业、嘉和生物、永泰生物、海普瑞等目前仍是破发状态。A股沾“药”就涨的气氛并没传递到香港。(本文转载自中访网财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