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里收5400元,“天价”货拉拉遭控诉,滴滴入局抢食市场?
“交给我们,搬家不累也不贵。”
曾打出这个口号的货拉拉如今却被嫌弃又累又贵。
天价收费的舆论漩涡刚过去,但对于货拉拉的不满与投诉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知乎话题“用货拉拉搬家怎么样?”下方的48个回答中就有超过17个差评。
而这样的质疑声也蔓延到了整个货运行业,除了背负“骂名”,货运行业的发展也一度陷入到疲软当中,进退两难。
而近期滴滴的入局,给疲软的局面带来新的动力,那么此次滴滴能让货运行业从边缘重新回到舞台吗?
“拉不起”的货拉拉们
货拉拉如今被网友戏称为“拉不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前段时间,货拉拉就曾遭美妆大V控诉:不到两公里路程,竟收取了高达5400元搬家费,而原因竟是搬家中需要多步行200米,而这200米的距离竟被按照“每人每米5元”的标准额外收取搬运费,于是原本系统预估的440元被加至5400元。
这一消息曝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在7月底刚刚搬完家的北漂刘同学也踩进了同样的“坑”。
刘同学在货拉拉的app支付了232元的出车费后,由于不确定搬运服务的具体规则,关于搬运人工费,她选择了“搬运需求与司机商议定价”。
搬运时,司机擅自多带了一位搬运人员且并未说明要加价,直到搬运结束,司机才表示,“因为是两个人,人工费用要翻倍,按照货拉拉的标准算下来一个人538元,总共需支付12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司机临时加价、变相加价、乱收费等问题成为众人皆知的“坑”。
花式收费不仅是司机的无赖行为,更让消费者对货拉拉平台一度失去信任。如此步调统一的控诉,却也没能让货拉拉做出改变。
但或许不是不变而是有心无力,因为不仅仅是货拉拉,另一货运平台快狗打车也一度陷入控诉舆论当中。
而对于网约货运的服务,有80%的消费者表示不满意,甚至是屡次投诉,那么在这种服务质量下,它又凭什么这么贵呢?
平台争“低价”,司机加“天价”
货拉拉的“贵”究其原因还是平台本身盈利能力弱。
早期,货拉拉靠烧钱补贴的野路子出位,但融资能力弱于滴滴的货拉拉,在后期明显发力不足。
而为了继续维持低价的标签,货拉拉不得不压低司机的价格,又通过补贴让用户感觉到了实惠,但低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费用给行业埋下了隐患。
因为客单价变低,司机在除去成本之后,收入十分有限,因此,各种乱收费的情况也开始频繁出现。
货拉拉方面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搬运费是货主和司机产生纠纷的重灾区,货拉拉从2018年开始试着去标准化搬运的收费。”
但目前仍然未能解决问题,于是低价牌带来的红利格外短暂,被“坑”过的用户们纷纷逃离,挣不到钱的司机们也满腹委屈。货拉拉们既赢不了用户的口碑,也稳不住司机们的心。
而此时的货运市场已经被撕开了口子,互联网化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货运模式,但货拉拉等头部企业却没能及时建立起新的关系来维护新系统,于是货运市场就陷入到长期的疲软状态中。
结语
而此时,滴滴又像一只鲶鱼一般侵入,货拉拉的压力显然是不小的。
资金雄厚的滴滴货运上线首日,杭州与成都两城的单日总订单就突破了一万单,可算是一炮打响。而滴滴作为互联网大厂,在原有滴滴系统上的技术能力、服务品质、用户粘性上的优势也是尤为突出。
但比起滴滴货运带来的竞争,更多人将其解读为货运市场的机会。
毕竟整个货运市场的规模是足够庞大的,据艾瑞报告,2018 年整车货运市场规模 3 万多亿元,零担 1.6 万亿元,同城货运 9192 亿元,车货匹配规模近万亿元,这 4 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可达万亿元,远高于快递、智能快递柜、冷链配送、即时配送等市场。
但这个庞大市场却缺少能够真正建立秩序的玩家。与出行逻辑不通的是,货运行业仍然更偏向传统的物流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货”才是核心和关键,网约车平台调度的是人和车,而货运平台调度的是货、车、人,而在货运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就很难去建立起这三者的标准。
比如货运的路程只需要10分钟,但在搬运过程中太多不可控的条件,可能需要花费4小时以上,甚至更多。
那么平台就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它,这也是为什么货拉拉提供消费者与司机私下协商的原因之一。
如今,出行头部玩家滴滴的入局确实给市场带来动力。但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三方都能达到利益平衡的市场规则,那么平台仍然会陷入两难的境遇当中。
无论是谁,也无法突围。(本文转载自海西商界)
最新评论